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论文写作是每一位研究者的必备基本功。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术研究方法,拓展选题思路、规范论文框架、提升写作水平,5月18日下午,我校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成员集聚北校区三楼会议室,聆听常州市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龚国胜教授带来的《论文撰写案例分析》专题讲座。 扎根课堂勤耕耘 学思践悟出真知 论文写作是一项启人深思,质疑问难的工作。若要开始论文写作,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而写”、“写什么”的问题。 龚教授通过自己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学案创编:问题及改进策略》与我们分享了他开启论文写作之门的心路历程。 刚入职时,龚教授是在一所乡村高中教政治,连续10年忙碌、充实的高三政治教学工作使龚教授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当时盛行“创编学案、提质增效”,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学案编制形式单一、内容错位和过程简化等问题。因此,龚教授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着手写了这一篇论文。龚教授指出作为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的主题应贴近教学实际,论文写作过程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化认识的写作过程。这个过程环环相扣,只有“学思践悟”,方能作出“真文章”。 严谨求实做科研 精雕细琢著文章 作为科学研究的环节之一,论文写作时,遣词用句必须要科学、严谨。 龚教授用自己发表在核心期刊中的一篇论文《基于复习课教学型态的思考——以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为例》,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他与期刊编辑多次沟通、修正、完善、发表论文的过程。大到段落删减,小到符号标点,近万字的论文,几易其稿,精雕细琢。 在论文内容修正、完善的过程中,两人有商讨,甚至有争论,但正是这样的思想交锋,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合作,深化了认识,辩明了真理,激发了创造性思维。 倾囊相授是技术 薪火相传是精神 在这场干货满满的分享会上,龚教授倾囊相授的不仅仅是教育论文的写作技巧,更是一位专家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求实、对同行后辈的殷切希望! “高山不弃杯土,故能就其大;江河不涓细流,故能成其长。” 论文撰写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写成的字句往往可以成为思想的刺激剂。”愿我们每一位致力于提升自己、努力成长为“学者型”的教师,能提起手中的笔,以写促研。相信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是辗转生发。” (文:汤琳 图:朱逸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