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可以陶冶心灵,艺术可以鼓舞人心,艺术可以启迪智慧,艺术可以丰富人生。当学生接触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气息,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为了让学生们亲近艺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代代学习传承发展,2022年7月4日上午9点30分,常州市清潭中学联合清潭三社区在清潭三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七彩童年,缤纷暑假的主题活动。此次活动邀请到了常州市钟楼区烙画项目非遗传承人朱俊大师,为同学们带来烙画的精彩体验课程。 活动开始,朱俊大师首先向孩子们讲述了烙画的历史渊源及艺术价值,接着讲解各种烙画技法。烙画是以经过加热的金属在竹木纸等媒材上以不同温度产生的焦痕作画。古代称烙画为“火针刺绣”“烫画”“烙花”或“火笔画”等,是一种珍稀的民间艺术。 随后,朱老师现场为大家演示了如何烫制烙画,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手法和注意事项,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交流过程中,朱俊大师手把手给清中学子传授了烙画技艺。每个上课的学生体验了烙画的技艺,感受了烙画的魅力。 最后,孩子们在朱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从简单绘图开始,勾勒出线条,然后手握电烙铁,小心翼翼地在拨浪鼓上烙烫,在朱老师的协助下,一个个烙画作品纷纷出炉。 烙字时讲究温度,速度,角度,与态度,这四个度缺一不可。在要求坚持不懈练习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并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本领。朱老师借烙画之余还教育现场的孩子们,熟能生巧,态度决定一切。 在课程的最后朱老师还热情地讲解了烙画艺术字竹刻的工艺技巧,这次活动让每一位学员都感受到其实非遗文化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小小的烙画拨浪鼓记载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传承着非遗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财产,非遗保护是为了保护人民成果共享的理念。我们要时刻牢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争当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图:高舒舒、周小丹;文:李恬逸) 附学生感悟: 领略笔尖神韵 感受非遗之美 “一笔一画有故事,一撇一捺成文章。”常州有三宝--梳篦,乱针绣,竹刻,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宝,那就是常州烙画。 烙画,我原以为与电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与我而言,并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今天的社区实践,让我对烙画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学烙画之知识,践烙画之实事。草稿起毕后,手握电烙铁,一碰拨浪鼓之木板,一股特有的焦香扑面而来。一笔一画,一触一动,终成一拙作:穗。 烙画有三度:力度、速度、态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即为态度。只有控好力,速为稳,摆平态度,方能成一佳作。 烙画,此项非遗历史悠久,朱俊大师至今已投身四十余年,他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坚持令我佩服,也令我深思。 ——奉英业学园2班 周睿涵 烙文化之意,画非遗之美 “烙画”是一种独特的非遗文化,今天很荣幸,在参与清潭中学社区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这个独特的文化艺术。体验到了艺术不同的乐趣。 首先,主讲人朱俊老师讲述了一些烙画的历史,让我对这个非遗文化有了不同的认识,我也了解到了烙画的由来等。之后朱老师向我们展示了烙画的基本技巧,随后便让我们自己动手体验。 每个人都发到了一面小鼓,两面都可以创作,我在一面写上了“一起向未来”,它是冬奥主题曲,我至今仍历历在目,写下这句话,也表示了我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生活明朗,万物可期!另一面我写下了清潭中学的校训:清溪汇潭。 本次活动,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代代传承中国非遗文化。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发现电烫笔的使用技巧等都是在一次次体验实践中不断磨练出来的,朱俊大师已经练习了四十余年,“熟能生巧”也是本次活动中,我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 ——奉英学院2班陈馨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