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清中>>校园文化
 
共赴一场春日“思享”盛会
——常州市“第十五届教师学术沙龙”暨清潭中学“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活动
 
发布时间:2023-04-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莫英

“又逢春暖花开日,共思共研正当时。”2023年4月15日上午8点30分,我校“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成员集聚常州市教科院附中,参加常州市“第十五届教师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沙龙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位知名教授、研究员博士主持,聚焦“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设计与实施”、“学科实践的理论与探索”、“跨学科主题意义的设计与实施”等10个主题,与全市一线教师对话交流,共赴成长。

活动开展前,我校“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成员就自己所选主题深入思考、认真准备;现场研讨时,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思维碰撞、共享智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们的学习收获吧。

 

本次我参加的学术沙龙主题是《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实施》在王涛教授和黄天庆老师的带领下,我收获匪浅

第一,大单元概念的厘定。王涛教授首先指出大单元提出的背景是指向儿童经验和知识结构化组织我们必须将当下的知识学习与未来的真实情境中的应用链接起来,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生产力实现深度学习。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基础知识过程性知识和体验型知识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持续性理解,这就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大单元是一种微型课程,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事件,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深远发展来看,大单元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王涛教授讲述了大单元的逻辑链,从问题是什么到如何做到知识在做中学学中用,最后达成知识的迁移。这让我从理论的层面明白了大单元的操作过程。

最后,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涛教授呈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生命的尊重与呵护》这一课分为7个课时的教学步骤。通过引入社会热点《我不是药神》,从具体社会情境中体现学科逻辑和素养,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匹配具体的任务和评价。因此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课标,分解课标,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的必要手段。

——包丽芬老师

 

此次教师学术沙龙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与实践模式”这个主题,有幸能听到朱志刚、陈国祥两位专家分享他们的研究。

首先,朱志刚老师分享了他最新出版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案例集,结合图片讲解了案例集的基本框架。这本案例集以核心素养为焦点,从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工具三个方面将案例细分为14类。这种分类启发我信息技术的运用主体是学生,要先关注学生“缺什么”,再思考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给什么”。

其次,陈国祥老师分享了他的三个观点:第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弥散在各个方面,包括课堂、课前、课后,也包括教、学、评。教师应关注学科工具的选择,寻找具有学科特色的工具、平台、资源,并透视学科工具背后的思维方式。重视信息技术对评价的支持。探索学生日常练习的数据化分析与数据化管理的有效方式。为此我的感受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该是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观照的是人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科工具最终指向的是使用者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练习中的大数据分析归根结底也是对做题人的行为、心理的分析。

最后,各学校教师分享了自己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整合他们的发言,我发现目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痛点”问题是缺乏合适的展评平台。一方面是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缺乏共享平台,辐射面局限于校内,难以推广;另一方面是学生作品缺乏具备交互性的展评平台,现有平台无法满足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生生互评、教师指导等多元交互的需求。

——陶宇涵老师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跨学科学习成为当今义务教育阶段最热门的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问题:怎样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让跨学科学习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之中?跨学科学习如何真正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服务?

今天在聆听了夏雪梅老师的专题讲座之后,这些困扰我多时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夏老师结合多年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经验,用一个个实际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什么是跨学科主题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与项目化学习之间的关系,跨学科学习的评价等问题。让我明白了跨学科学习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跨学科学习有深浅之分,而不同层次的跨学科学习中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但其真正的核心在于通过学科实践,解决真实性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夏老师的讲座解决了我们在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中很多关键性的问题,让人受益匪浅。

——宋力诗老师

 

这次我参加的沙龙活动由南师大黄伟教授和我们探讨素养导向的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实施”。通过这次沙龙我对如何改进今后实际教学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说过去是强调知识点分门别类的学习那么,今天新课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学习的目的,超越过去的知识点综合知识由浅入深、登山式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直接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做法,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创设任务,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形成和发展概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在课堂上实施检测学生能力的方法,及时监控到学生水平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另外,评价方式结合所学科的特点进行多元评价,而不局限于纸笔评价。

——贡雯倩老师

 

本次沙龙活动中,我选择的主题是素养指向下开展-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主持人戴慧老师的组织下、主讲人雷浩教授的指导下,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老师自由发言、相互沟通,谈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或是困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我收获颇丰,对于-学-评一致性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我看来,不管是还是围绕的都是学生的,这三者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割裂开的。学生要学会什么?这就需要设计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的设计依据是分析新课标、教材。通过建立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内容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联系、教材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联系等途径确定学习目标;怎样让学生学会?在设计好的学习活动中学会;怎样知道学生学会?需要基于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一定是老师制定,可以学生制定或者师生共同制定。

——黄颖老师

 

今日,我到教师院附中参加了周勇和朱洁如教授主持的有关“新时代推进师生阅读行动的实践路径”的沙龙研讨活动,收益颇丰。

两位教授分别从传承和应试等角度高屋建瓴地分享了如何推动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对象阅读行动的方法以及推进师生阅读的意义。作为教育者,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做到“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读书中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只有对自己做到“学而不厌”,对学生方能做到“诲人不倦”。书是砖瓦,可以构筑知识与人格的大厦。教师通晓古今,高瞻远瞩,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多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才能在教学上应用自如。

——汤甜钿老师

(文:汤琳  图:清潭中学“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学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