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清中>>校园文化
 
指上飞花:仿非遗南京绒花发饰制作——“传承劳动精神,彰显青春风采” 暑假社区实践系列活动八
 
发布时间:2023-07-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铮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常州市清潭中学联合文亨社区于76日上午930开展了暑假社区实践活动。

绒花是南京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谐音“荣华”,具有吉祥祝福之意。绒花始于秦朝,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2006年,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异常繁琐,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用心对待。本次活动中,同学们使用扭扭棒替代原本工艺繁复的绒条,制作“仿绒花”。

活动伊始,清潭中学的同学们端坐在位置上,聆听常州市龙城小学郑悦老师讲授非遗文化,了解绒花的制作技艺与流程。郑老师深入浅出地将南京绒花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使得同学们体会到了纯正的绒花之美。

之后,郑老师逐步讲解、演示手工仿绒花地制作步骤,同学们认真倾听,仔细研究。拿到手工材料包后,大家根据老师讲解的步骤制作自己的仿绒花发饰作品,相互交流,互帮互助,最终做出了一件件令人满意的成品。

本次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了解并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发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志愿做新时代的“小小非遗代言人”。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了清潭学子认真好学、积极主动、文明有礼的良好风范。(文:陶宇涵 图:徐钦丹、庞乐天)


  附学生感想: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感受了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我们通过用扭扭棒做花的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了解与体验。

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们亲手制作了一支精美的玫瑰花。通过实践,我们深刻体会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作的乐趣。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认为应让更多青年人去了解、参与非遗活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的力量。在这个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古老的非遗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非遗需要传承,青年传承人应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沉下心来,用精益求精,契而不舍的精神对待非遗。

“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透过毫厘间的缝隙,编织出一片通透与明净,承载着篾匠对传统手艺的眷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流传下去。

——七(12)班 冯荆

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着传承文化的信念,我来到了文亨社区参加仿制南京绒花的活动。我们紧跟老师的步伐,大家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绒花,传承了属于中华的文化。一朵朵小小的绒花好像掌上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世间的小欢喜或许就存于这小小的绒花之中吧,我又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提到阿顺弄不到绒花而哭了小半夜,想必阿顺见了我们今日做的绒花恐怕要喜上眉梢了。时间承载文化,文化淬炼时间,有了文化我们才能让稀松平常的生活变得趣味,让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古韵流光穿岁月让我们携起手来,绒花起舞弄清影,千年传承话乡情。共承非遗文化,弘扬时代新风!

                                             ——12 贺冰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