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学习与提升。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为切实加强我校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寒假期间,我校学者中心组织了全校教师进行“静心悦悟 赋能成长”的阅读活动。 为总结、展示教师寒假阅读成果,3月7日,在学者中心汤琳助理的主持下,我校开展了“清芽”成长课程之读书分享活动。33位职初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潘林荣书记、莫英主任莅临指导。会上,潘林荣书记和青年教师代表蒋铮峥、陶宇涵、彭庆香老师立足教育实际,分享阅读成果,抒发心灵感言。 作业蕴巧思 设计赋优能 蒋铮峥老师分享了她在寒假期间精读的《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这本书。她指出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触动了她为人师者内心深处的教育情怀。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兴趣、经验和认知特点应该成为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作业设计应蕴含老师的教育智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此外,书中提及的“层次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也都为我们平日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作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教育理念、学生发展、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需更加注重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让学生在作业中不仅能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思助提升 青春绽华光 陶宇涵老师以“探索教育之路,成为成长型教师的思考与实践”为主题,分享了她从冯卫东老师的《做一个成长型教师》一书中汲取到的成长力量。 书中提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提升,更是内在品质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为人师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陶老师指出,作为一名新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善语暖人心 真情育新人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如何规范说话的尺度、把握教育的力度,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学习与研究的课题。 彭庆香老师分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有效沟通的范本指导。书中指出“非暴力沟通”包含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第一步: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第二步:感受,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现在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对解决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最后,说出请求,明确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阅读沐初心 书香致未来 在认真倾听了以上三位老师的读书分享后,潘书记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以自己阅读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为例,给所有青年教师们分享了如何阅读一本教育论著,如何辨证、科学地看待书中观点,如何精读细研、化为己用。 潘书记指出,新时代的好教师必须有扎实学识,要能“博约观取、厚积薄发”。青年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切不可“浅尝辄止、泛泛而谈”,而应“ 由浅入深,细细品读”。好书不厌百回读,尤其在阅读经典书目时,我们应发扬“挤”、“钻”的精神,善读书、会读书,真正从书本中汲取教育智慧,涵养底蕴,提升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就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书香校园,师者先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将继续与书为友,以书为鉴,朝气磅礴展新姿、奋楫笃行育新人! (文:汤琳 图:莫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