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竹子,你会想到什么?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还是作为“岁寒四友”之一的君子气节。在常州,竹子的意义不仅于此,它的身上还背负着一项古老技艺——留青竹刻的传承。这项技艺与常州梳篦,乱真秀并称常州三宝,其妙处在于不着一点笔墨,仅仅用毛竹本身的颜色,就能呈现出明晦浓淡,层次分明的艺术作品。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的魅力不但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折损半分,更因加入了新的元素而历久弥新,吸引了现代人慕名学艺。
2018年2月5日下午2点文亨花园社区的多功能室中清潭中学的孩子们在郑建嵘老师的带领下,与这项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郑老师带来了各式各样精美的“留青竹刻”,让同学们能够仔细地观赏、把玩。孩子们在触及到光滑的竹刻时,无不感叹它的技艺之精湛。更让同学们惊讶的是,在常州传统的梳篦上,也出现了这种技艺。这是现代郑老师的首创,更让学生们看到了这项传统技艺新的魅力。不仅如此,学生们还有幸亲手制作“福”字留青竹刻。在经历了描字、修改、切边、铲底等步骤后,孩子们不禁感叹,看似平常的动作,其实暗藏玄机,对这项技艺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虽然这次活动只能让孩子们接触这项常州瑰宝的一面,但引起了孩子们知道了文化不仅要靠传承,更要靠创新。这对“留青竹刻”将来的发扬光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宋力诗;图:高雨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