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思路:经济“新常态” → 创新 → 教育改革→ 课堂改革、课堂“新常态” →生本教育 → 小实践:自己将如何实践 )
暑假还没开始,先生就收到单位的征文通知,根据推荐书目选择一两本撰写读后感。中书目中《小趋势2015.读懂新常态》一书吸引了我的眼球,关于政治和经济,与我大学所学的专业有联系,而且对我现任教的学科也有帮助。后来,读了《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两本书联系在一起,我竟然有了很多收获。
在经济领域,所谓旧常态,是指旧的经济增长模式用高投资支撑高速度,从近几年的GDP数据来看,人口红利不断缩减,投资过高导致了产能过剩,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等等,这都说明旧的常态不能维持,必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技术创新和效率的提高。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提出的“新常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改革决定了上层建筑随之改革,而教育作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智力基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所以,科教兴国战略与“新常态”的本质是相同的。要实现创新,就要依靠教育创新,抛弃原有的教育“旧常态”,创造教育“新常态”,以此把学生培养成精神独立、个性发展、会学习、会思考、有创新、有能力的人。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追求课堂“新常态”是迫切的、符合实际的。课堂上不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知识也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从学生出发,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促使他们不断地思考与探究。我之前听说过一些课堂改革的模式,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教导学”,比如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再比如我们清潭中学从去年开始的“展评法”教学模式。8月24号吴永军教授来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他说改变课堂的操作策略千姿百态,但都属于学生自主课堂的建构。《人民教育:生本教育》这一期刊中就着重介绍了如何进行课程与教学再造的策略和方法。
未来教育学者魏忠说,教师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这句话虽然很极端,但面对新的环境,部分教师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不愿尝试,不敢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阻碍了教育创新的发展。结合《人民教育:生本教育》,我将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做如下小小的实践:
1、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认真备课。比如新课情境导入环节,多做一些前置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积极参加展评法学习小组的各项活动,学习他人的优秀之处,反思完善自己的展评课堂。
4、会提问的老师才能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做好预设,比如预设这个问题学生答不出或者答不好怎么办?那么就要在课前挖掘课程资源,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合作讨论解决,杜绝直接给答案,或者把知识灌给学生。
6<span style=""font-size:12.0pt;">、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习惯,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参与调查研究等等。
纸上谈兵容易,亲历躬行却要困难很多。望自己能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常态,为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尽一份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