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具有一切知识而迷了路。”——杜威
杜威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恰恰点到了现代教育最为核心的问题:教育应该教什么?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之前任何一个时期。单就历史学科而言,所涵盖的范围之广泛是人所共知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几乎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跟历史挂上钩。但由于初中历史的局限性,所以只能选择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而历史事件之间往往使独立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事件记忆深刻,但这种几近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会牢固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点,但这真的是历史教育的目的吗?
现在有很多人觉得历史学科已经成为了“鸡肋”,觉得学历史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就没有用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的古人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和理解,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且把经验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明辨是非,成为真正的拥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健全的人。
可要让历史显得不再那么“孤傲”,依靠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变化,而是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历史的重要性。那么仅仅靠我们的书本是完全无法做到的,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突破书本的局限,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探寻知识中所隐藏的深层含义。
要引起学生兴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美国近期有一部情景喜剧《女孩闯天下》中讲了这么一件事:新来的英语老师在第一堂课没有上任何的教材,而是拿了蝙蝠侠的漫画书让孩子回去仔细阅读。这种做法让校长十分反对,但出乎意料的,班上的孩子们通过阅读漫画,提高了对于文学的兴趣,加深对于正义和邪恶的理解。简直可以说是学科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双赢。
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里面有一段话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年的学生解释老师为何要用漫画进行教学时,是这么说的:“你利用我们早已深爱的角色来让我们明白正义和邪恶并非是黑白那么简单分明。那等教授真正的课程时,我们就能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我想上面的这段话可以很好地揭示生本教育的核心:与其把书本上的知识讲的面面俱到,不如只把握历史课程的主线,把更多的时间和权力还给学生,激发他们自己探索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可以轻松,老师要把更多的把握每个章节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教育的方向不会出现偏差。
教育一词,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而在西方中的“education”则是“通过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由以上这些可以看出,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受教者的感受以及想法。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根源所在。作为教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能力。因为这是所有教育工作的本心所在,只有把握住这一点,采取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有可能帮助学生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