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教育第四期《“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共有24篇文章,分成专家见解、整体策略、学科突破、花开有声四部分。众多教育专家从课程组织、教学形式、前置研究、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等不同角度阐释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强调了“课程与教学再造”的必要性。
要真正“回到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就需要二次生长和重新构建。
《课程与教学的再造》一文后,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寻找本质的、吻合于学生命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学生应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思考和表达,就是包含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我们必须以语文实践的路线取代语文分析的路线,变教、语文分析学为以语文实践为本体的真正语文,开辟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正如郭教授所说,与工匠产品的区别在于,不苗是有生命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素养。就是它成长的内容和表现,而且花开有季。它一定能成长,能充盈在允许它成长的全部空间,最后结出丰花硕果。古希腊教育家普罗塔格拉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释放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如何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并且快乐地学习与实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永恒的话题,也是课程与教学再造的基本途径。
郭教授说,“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再造,是要走一条发展素养来提高学习质量的道路,也是素养出成绩的道路。”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素材的浸润,优秀的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慧眼发掘、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素材,引导学生研究、思考与感悟,从而形成素养性的知识与能力。
在这个专辑中,很多专家和教师提到了“前置性研究”(即课前布置的研究任务)。学生自主预学与研究,这无疑给课堂教学打开了绿色通道,使学生更加好学,激发了求知欲,提升了探究问题能力。
总之,生本教育使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由此形成的生本课程体系,成为浸润学生生命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