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本教育”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如果教育不能实现现代化,就会影响下一代的素质培养。时下,“生本教育”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但是受客观因素影响,现实中更多的是把学生放置在课堂,通过课堂演示、分析,再得出结论,并由此迁移。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偏重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教授,并未触及到对于个人人格形成的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庞大的知识体系扑天而来,却始终应该围绕核心素养。我们要做的,并非单单是技能的传授,而且还应该是通过对于世间自然万物的铺陈罗列与解读,转化为课堂语言实践和表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此内化知识,释放他们作为人的独特本质。
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的教学,知识的来源始终是人们在大自然和人类世界中的实践,只是教育缩短了个人获取知识的时间,变成了传授,因此,我们很容易忽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对获得知识的猎奇心理。更多的是老师们在逼着学生学习。我们往往遇到学生一筹莫展地背诵,苦苦思考在解题。这是因为教的方式违背了学生“玩”的天性,因此他们学得不愉快,甚至不愿学。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学教学的过程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各种方式各种层次的充满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接触大自然与世界,领略每一刻的外部和内在的启示。在这一过程中,我想我们应该首先用好素材,针对每一课的不同材料出示,创造出符合这一课理解层次要求的教学目标,以接地气的融合了生命历史与生活世界的背景要求和方式,来带领学生探索与发现,积累与沉淀。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慧根。这里的“慧根”,几乎等同于兴趣。结合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从这方面下手,让感兴趣的学得津津乐道,让不感兴趣的通过接触、了解和感染,逐渐建立起对这类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获得知识的欲望。这样做其实已经不仅仅在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是在教会学生学习了。相信这样教学,课堂再造一定可以成功实现,生本教育也能成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