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清中博客>>教海拾贝
教育是艺术而不是技术
录入者:王相怡 发布时间:2015-09-21 点击:

    在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有幸拜读了房超平先生的《教师发展的阿基米德点》,作者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典型案例入手,以事例描述、对话分析、观点提炼和旁观者言四大板块来展示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语言生动活泼,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书中的分析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创设了一种现场观,让人如临其境,身处其中,一问套一问,一环扣一环,如剥笋,透过问题揭示案例背后的道理、本质及规律,深度挖掘案例后面隐含的理性的东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支点即阿基米德点,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身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寻找教育的阿基米德点。而教育的阿基米德点可以理解为合适的条件和教育契机。在书中,这个点可能是信任,可能是及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可能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亦可能是教师自我的反思……

    阅读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则是 “他竟然在教学比武中夺冠” 这个案例,它讲述的是一位语文教师临时代替科学老师在科学课比赛中夺魁的事情。分析得出这位语文教师之所以能在科学课比赛中夺魁,正是因为他始终秉持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事先征求部分学生的意见,与课代表一起协商确定了课的教学程序。高度尊重与信任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细看这则案例,我不禁陷入思考:1、作为不是考试科目的科学课,学生和家长态度懒散(例如:上课时,学生不是在玩蟋蟀,就是在捉蚯蚓,或者是在逗小猫),加上学科老师、学校领导的不重视(案例中说道原参赛老师航班取消赶不回来,校长让语文教师顶替比赛等事情),因此引发了一个语文教师居然只准备了一天的课,就能打败所有参赛的“优秀”科学老师的“奇葩”案例。身为同样不是考试学科的美术老师,由此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有次课前,一个学生跑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我没有带你布置的绘画工具。由于要开始学习色彩知识,因此我提前通知学生要带好工具,而彩笔是必不可少的。我看着学生无辜而又严肃的表情,细问其原因,才知道是她家里人不让她带,学生说她爸妈觉得画画没有用。我很不解,但她平时的表现又确实不错,是个极其喜欢绘画的学生,这让我马上打消了对她的怀疑,我无奈地说:“你借用下你同桌的吧!”当然,此后还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多数学生则是默默地、慢慢地就不带工具两手空空来“听”课了,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上半年,现代快报上出现从“201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传来的新闻,说是“2015年起,江苏将推进音乐、美术考核进入中考。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杜伟处长解释原因说,长期以来因受升学压力,各界对艺术教育重视不足。难道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各界不重视非考试学科现象的发生?只怕到时素质教育已彻底被应试教育所取代了。思考2、语文教师只备了一天的课,就能完胜所有参赛的科学老师,科学课的专业性由此可见一般。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大市教研员一直所说的一句话——要让美术课上的像美术课。很多人都会问:“美术课很容易上吧?只要让学生跟着你画就可以了。”教师只要掌握大体作画步骤,反复练习就可以教学生画?不排除在某个年代老师会这样上课,因为我小时候的很多美术老师就是这样上课的,在我印象里,美术只是我踏入高中后才有的回忆,之前的那些年里,我的美术老师有的是语文老师,有的则是数学、英语老师,几乎人人都可以上美术课,美术老师的替代性也就如书中所说的科学老师一样了。这也让我想起了暑期学校培训中一中李万龙校长所提到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在之前第一个思考的基础上,我首先立志成为一个对学生负责的美术老师,要让美术课上的像美术课,不止要教学生画出个东西,还要教学生如何画,如何边“玩”边画,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如何发散思维,寻觅灵感,画出其它富有创新的画;不止要教学生画画,还要教学生如何欣赏画,了解艺术者和设计师所赋予作品的形式美法则,剖析他们内心精神在物质上的表达,并学以致用,将自己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用抽象或具象的点、线、面、色美好的表现出来,使之跃然纸上。教师只有使自己的课具有一定专业性,行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别人才能无法取代。

不要把教育艺术变成教育技术。以上这些便是我读了这篇案例后的一点反思。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