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清中>>校园文化
 
留住乡音,记住乡愁——清潭中学七年级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发布时间:2018-05-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莫英



星期五下午的德馨讲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讲人是常州著名主持人楼益华。讲座开始后,楼老师先请我们吃了常州的特产大麻糕,又和我们讲了常州方言和吴方言的历史,与它们的现状。

楼益华老师那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其中。这次讲座让我深有感触,作为土生土长的常州人,我会说也算是掌握了常州话。但是,在这片故土上,我却极少或没有机会用这口乡音与他人交流,或是不愿说,亦或是别人不愿说,总之即使我会常州话,却抵挡不住普通话或者是外语的普及。

就将楼老师讲的一个数据与我的想法作为例子:楼老师说,在全中国共有八千万人讲吴方言。这是一个大数目,因为在世界教科文组织中,吴方言是被专门列为一种语言的,这让我觉得十分自豪。但是在教科文组织中,吴方言已是一种濒危语言,其原因便是来自普通话和外语普及的冲击。听到这,我的内心似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尽管普通话和外语的普及是大势所趋,生活中方言的运用机会也越来越少但是乡音不可丢,乡愁也不可少。在讲座的最后,我十分荣幸地代表全体同学和老师用常州方言向楼老师表示我们的感谢,我也发现我的方言讲的略显拙劣。这样,我明白了守护住一门方言到底有多重要。(七15秦宇琛)

 

周五,我听了楼益华老师的讲座,他告诉我们要了解、传承并发扬自己家乡的文化。楼益华老师风趣幽默,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还给我们品尝了常州的特产——大麻糕。通过这次讲座,我也充分感受到了自己家乡的独特魅力,明白了吴语的精妙,也难怪古代离开故乡的诗人们那样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因为那儿,已不仅仅是一个住所,更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15 陆科妤)

                                         

周五下午,我和班里几个同学参加了一个关于常州方言的专题讲座,主讲人是著名的主持人——楼益华老师。

常州方言属于吴语,传承了数百年,其中有入声、平声、仄声等,历史悠久,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可是现在,在生活中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常州人,但是我说的常州方言却是“奶油夹心常州话”。有许多常州土话说出来总是不对味。这次讲座,我有幸听到独具韵味的“常州吟诵”,但是还会这个朗诵的人只有寥寥几十人,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

作为常州人,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新市民,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把常州方言发扬光大,代代相传。(15 蒋晓凡)

 

在周五的班会课上,我校迎来了一位特殊嘉宾,他就是常州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楼益华老师,他为我们上了一堂极其生动的常州传统文化交流课。我在现场感受到了常州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听到自己家乡的方言常州话时,特别有亲切感。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常州人,也会讲常州话,但也确实感受到家乡方言面临的“危机”——现在的常州话,会讲的人不多,即使会的人也不一定讲得好。所以我们需要将常州话传承发扬起来,让常州文化流传千古,我想,这是每一个身在常州的人应尽的职责吧。(七15 顾宇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诗。今天我就听了楼益华老师讲一个关于“乡音乡情”的讲座。作为一个常州人我很幸运没有离开故乡,能亲眼目睹故乡的进步与发展。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因为工作等各种原因而留在他乡的游子,对于故乡的想念可能是我体会不到的,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是希望看到家乡的繁荣的。我在旅游时总是会想家,会想家乡,当在外面时碰到几个老乡会觉得十分亲切,当在外面听到乡音可能会潸然泪下。最后我想说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们请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与乡音,要不忘初心!

(七15 范函祎)

 

(撰稿:胡艳洁  摄影:魏丽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