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清潭中学 马勤 ●教材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七章第二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包括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以及对植物的自身的影响和对整个生物圈水循环的影响。关于蒸腾作用,我们已经学习了叶片、气孔等知识,所以这节课主要把设计有关蒸腾作用的实验以及蒸腾作用产生的影响作为重点,由此引出对绿色植物重要性的思考。本节课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绿色植物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学习,学生能产生热爱绿色植物、珍惜水资源的美好情感,增强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认同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2.说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合作探究、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结合水影响植物分布的知识,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观点,形成保护植物必须首先保护其环境的情感。 2.通过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学习,形成保护森林、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及过程。 2.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水循环的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推理归纳法,数据分析法。 ●准备材料 (1)生长旺盛的玉树和其他植物枝条、矿泉水瓶、线、塑料袋(透明和不透明两种)、剪刀等(其他材料以学生设计为准)。 (2)视频及图片、数据资料的收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我们提供食物之源,也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除此之外,绿色植物还对我们的生物圈有哪些贡献呢?带着这样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植物的第三大作用——蒸腾作用,及其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地位。(ppt教学目标展示) 二、学习新课 1、蒸腾作用的概念 师: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都要喝水,植物也一样。一株玉米一天可以吸收几千克水,比你一天喝的水都多许多。而且,比玉米能吸水的植物还有很多。那么植物为什么要喝水呢?请你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回答。 设计思想:这个环节由简单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入,学生基本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的几个生命活动,教师也可以通过出示一些图片提示。由简入深,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ppt展示:(1)水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2)光合作用的原料;(3)维持植物体一定的姿态。 师:植物所吸收的水是不是全部用于这些生命活动了呢?我们来看科学家统计的数据。(ppt展示)找一找,用于刚才所讲的活动的水占了总吸水量的多少呢?其余99%的水哪里去了呢?植物的什么器官可能会流失水分呢? 设计思想:通过数据上的巨大反差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思考,做出假设:可能是由叶片蒸发掉了。此时也会有学生提出其他假设,如植物的茎也会蒸发水分,实际上幼小植物的全部表面都能进行蒸腾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假设来设计实验验证。 学生参考课本P120实验设计, 观察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①为什么透明塑料袋是扎在茎的基部而不是扎在花盆上?②假如要使实验更具说服力,我们该如何改进? 设计思想:这两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思考实验的严谨性,以及设计对照实验的思想。可能也有同学会直接提出对照实验,此时可让学生比较与书上实验设计相比,哪个更好,加强对照实验设计的思考。 师:可能是叶片的什么结构蒸发了水分? 得出结论:水分是由叶片上的气孔蒸发掉的。由此引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2、蒸腾作用的过程 师:①想一想,植物的蒸腾作用与哪些器官或结构有关系?②请说出大气中的水如何通过植物体再重新回到大气中的过程。 学生讨论并说出植物根茎叶的作用,已经蒸腾作用的过程。 3、进一步探究: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蒸腾作用的强度呢?教师可出示要求让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并作出假设,分组选择其中一种因素设计对照实验,并按照自己的思路将实验装置安装好。全班交流,并相互点评改进。 设计思想:这个环节旨在加深学生对蒸腾作用的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合作的能力。 4、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师:植物将所吸收的水99%都蒸发掉了,会不会太浪费了呢?蒸腾作用意义何在? 通过情境思考、视频等手段,让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ppt展示:产生蒸腾拉力,促进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调节体温。 5、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并促进了水循环 师:绿色植物吸收大量的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对生物圈有何意义呢?我们知道水资源在地球上是可以循环的,空气中的水通过降雨、地表蒸发能再回到大气中,我们称之为水循环。而水通过植物体也能再循环回大气中,可见,植物参与了水循环。那么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水循环还会继续吗?植物在水循环中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呢? 活动一:资料分析:1、根据最新估计,森林能把50%--80%的降水转入地下,一公顷林地比裸地可以多蓄水3000立方米。2、据科学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雨量是1950毫米/年,蒸腾量是1570毫米/年。蒸腾量占降雨量的80%。 活动二:考考你:下面的图片哪些是北方,哪些是南方?为什么? 活动三:下面哪种环境的降雨量最多?为什么? 学生通过三个活动讨论并能说出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促进作用,并且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并能促进降雨,增加大气湿度。 教师ppt打出总结。 设计思想:通过三个活动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与水的密切关系,培养爱护植物、珍惜水资源的情感。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6、保护绿色植物,爱护生物圈 师: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保护森林,义不容辞!可是我们现在的家园正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下面图片中的这些灾害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生活,(ppt展示图片:泥石流、山体滑坡、沙尘暴、黄河泛滥等)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做法。相互交流并点评。 设计思想:本环节通过一些反面的素材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能从自身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三、教师总结并留下一个问题请学生课后思考:移栽树苗时为何要修剪枝叶? ●板书设计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蒸腾作用 概念、过程、意义 二、蒸腾作用对生物圈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反思 苏教版与人教版相比,教材的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教版从叶结构讲到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而苏教版把蒸腾作用放到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里,从整个生物圈来认识绿色植物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学习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很好地实现了在生物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目的。 从内容上来说,本课信息量较大、跨度广,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在讲述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时,我把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请同学课前先自主思考,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装置的设计,课后观察结果,完成科学探究的五步骤。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的孩子体会探究的快乐,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积极性。在讲述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地位时,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同时,我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爱护自然,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遗憾。本课因为设计了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的环节,所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成,故表达交流的时间就比较长,使得最后有些来不及。如果能更好地控制时间,把握课堂生成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