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里的不同音
——基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实践及反思
摘要:基于苏教版生物新教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内容,重新处理了讨论伞藻移接的实验,并通过学生课外实验和DIY、课堂评价等方式,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基于教材、关注学生、模型评价,让常态课也能散发出不同音。
关键词:遗传物质 伞藻实验 建构模型 课堂里的不同音
1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活动设计
1.1 走进生活铺垫新知
导入理念:随着时代的改变,信息已经充斥我们的生活,而传递信息的方式和媒介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的所见所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商品条形码、天气预报等等,例如二维码、微信、市名卡都是他们熟知并感兴趣的。生活中“时髦”的二维码,能够向我们传递某些商品、网站、活动和个人的信息,通过二维码的例子,向学生传达信息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结构来承载的,为后面学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和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这些新知作好铺垫。
导入新课:出示二维码图片,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二维码?(同学们纷纷举例,康师傅方便面盒上、微信朋友圈、商场活动广告牌上、电视屏幕下方等)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哪些东西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使用经历,说出二维码能够传递很多信息,非常方便)那么,有没有生命的信息呢?(学生肯定回答)生命的信息在哪里?它是怎样遗传的呢?引出本节课题。
1.2 伞藻实验重温探究
设计理念:新的苏教版生物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较之前也有了一些改动,去除了小鼠核移植的实验,替换为伞藻的移接实验。笔者并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的实验一和实验二的顺序,而是将实验一中切除乙伞藻的伞帽,继续培养,结果乙伞藻的剩余部分长出菊花形帽和实验二形成对照实验,事实上实践效果很好。
设计理由一:新课程强调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和探究思维,虽然伞藻的实验是属于讨论性实验,但是对于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适当地变讨论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面对问题不是先查找课本,而应该是如何思考,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科学家探索问题、理性思维的过程,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设计理由二:学生对伞藻比较陌生,实际条件也不允许演示实验,为了顺利的理解实验有必要通过资料卡片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认识伞藻的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另外,笔者制作伞藻剪贴纸,动态演示实验步骤,在熟悉伞藻的同时再现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真实感。
设计理由三:伞藻实验一和实验二单独分开,不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为什么伞藻的移接体上长出的帽是伞形的而不是菊花形的?笔者做如下处理后(图1),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能够较好地启发学生,伞藻帽形的改变是受假根(含细胞核)控制的,从而更加理性、严谨。 
讨论实验:从回顾生命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细胞着手,抛出问题“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还是由细胞质控制的?”学生做出假设。假设正确与否需要通过实验才能解决,顺势提供伞藻的资料卡,初识伞藻特点。教师提问“甲乙两种伞藻有何特征?”结合学生回答,板演甲乙伞藻的结构。“那么,实验是怎么做的呢?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结合实验一图片,学生不难发现切除伞帽的乙伞藻仍长出菊花形伞帽。“接下来,又怎么做的?现象还一样吗?为什么不长菊花形的伞帽了?”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由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发现“伞藻的帽形是由假根(含细胞核)控制的。”推而广之,笔者引导学生从现象得出结论“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1.1 微观世界 眼见为实 设计理念:随着现代化的拍摄技术逐渐运用于课堂,像细动植物细胞、细胞核这样微观的结构已经可以让全班学生都亲眼瞧一瞧,那么为何不尝试呢?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拍摄显微镜下的细胞核,一张张照片定格了学生们的发现,也唤起了学生的成就感,再带到课堂上也很有用武之地。 设计过程:图片展示学生课外观察洋葱根尖细胞中的细胞核。师:细胞核为什么被染成了深色?学生能够说出是由于有染色体。师: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它是遗传物质的载体。那么,染色体有哪些特点?结构又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图片展示一些生物的染色体数,从中比较同种生物和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的特点,总结同种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一般成对出现。师:出示唇裂、猫叫综合症等遗传病,思考染色体数量或结构的改变对生物有何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1.4 共同学习 建构模型 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一:师:染色体上谁才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什么是基因?请同学们围绕学习单讨论部分,自学、交流以下问题(图2)。 生: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都肯定)。 师:DNA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播放视频,并结合旋转楼梯的图片) 生:螺旋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纠正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由两条长链和四种基本物质组成,相当于楼梯的扶手和台阶)。 师:课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了DNA模型,让我们一起来评价一下哪些小组做得好(设置评价指标,见表1)。 生:有些模型是单螺旋结构,有的没有表示四种基本物质等。 师:肯定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表扬一、二、三等奖的小组(以鼓励为主的教师评价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动手实践的热情,收效很好)。 
表1 | 结构正确,具有科学性(10分) | 作品富有创意、创新(10分) | 制作美观(10分) | 组员合作,共同完成(10分) | 总分 | 第1组 | | | | | | 第2组 | | | | | | 第3组 | | | | | | 第4组 | | | | | | 第5组 | | | | | | 第6组 | | | | | | 第7组 | | | | | | 第8组 | | | | | | 第9组 | | | | | | 第10组 | | | | | | 突破难点二:师:基因又是什么呢?基因有什么作用? 生:通过交流图2中资料卡,能够说出基因可以控制人的特征(教师引导仅仅是人的特征吗?从而总结基因能够控制生物体不同的性状)。 师:基因和DNA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在DNA上表示基因? 生:在绘制简图时,对于DNA片段的表示会感到困难,有的学生表示出一个DNA上仅一个片段,有的则将基因和DNA分离。(此时,教师配合动画出示DNA片段的正确表示方法,并举例说明不同的片段代表不同基因,可以决定是否有酒窝、是否鬈发等) 生:修改简图,并用类似自我介绍的方式口述细胞核、染色体、基因和DNA之间的关系(让这部分知识变得具体、真实,可以理解)。 1 教学启示 1.1 基于教材——课堂设计不同音 教材体现的是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意义,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终身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材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基于教材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运用教材也可以有所改变和创新。本节课在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反复推敲伞藻的移接实验和先天性唇裂的病因问题。一是改变了教材对伞藻实验的讨论顺序,变为选取实验一中乙伞藻的实验部分和实验二同时出示,在形成对比的情况下,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伞藻的移接体并没有长出菊花形的伞帽?”并且适当提高要求,将科学家进行的伞藻实验变为探究实验的步骤逐步展示,这样能够使学生再次对科学探究留下深刻印象,体现了对学生探究能力逐步提升的培养要求。二是基于教材对先天性唇裂的解释,笔者简单向学生补充先天性唇裂主要还是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为后面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做好铺垫。 1.2 关注学生——课堂生成不同音 课堂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意外和生成,抓住这些生成资源,能够让课堂更加灵动、有生机。本节课中,笔者在问到“如果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会有什么后果?”时,有学生提出生物变异,变异是学生生活中很可能接触到的名词,但是不在本节内容之中,而学生的回答仔细一想,确实没错。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也属于变异的一种,此时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表扬他的知识面很广,抓住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例如,学生在绘制基因、DNA、染色体关系简图时,将基因表示为DNA上连续的片段。虽然教材没有要求学生了解基因在DNA上并不是连续存在的,但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了科学性的问题时,就应当指出并且告诉学生基因是DNA上的一个个片段,具有遗传效应,让他们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科学性。 1.3 模型评价——课堂活动不同音 DNA是让学生感到神奇的知识,学生表现出乐于自主学习和认识DNA分子,在笔者宣布小组动手DIY时,同学们都热情高涨,一个星期下来都交出模型作业,可谓创意十足,还有小组通过对DNA的再认识修改了模型。这样一个课外动手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树立自信心,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消化了本节的重难点,让神秘的DNA走进真实的课堂,一举多得。既然动手DIY,有些模型在正确性等方面不免有些不足之处,为此课堂上利用评价表的形式,让小组之间自评和互评,同学们在相互的评论中收获成长、快乐、成就感,效果颇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