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校级课题>>《“展评学习法”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陈茹吉
 
校级公开课蒋洁: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
 
发布时间:2016-04-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茹吉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蒋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过程。

2.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反思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树立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探究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

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围绕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实验为依托,以生活和环境事件为载体,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实质,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与普适性。

四、教学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器材。提前一周小麦装在玻璃瓶中。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出示图片,并问:

这两只小老鼠哪一只先死去?你能试着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吗?

再问:B装置用黑布罩上,你们认为哪一只会先死去?为什么?

 

引出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

提问:①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②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答案有分歧

 

全体同学都能回答出: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

1、放映多媒体课件,介绍实验准备情况。强调指出:甲瓶中装有等量的萌发的小麦种子,乙瓶内装有煮熟的小麦种子。

2、先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提出:为什么蜡烛会在空气中燃烧?

3、让学生把燃烧的蜡烛放入甲、乙两瓶内,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

 

 

 

两名学生把燃烧的蜡烛放入甲、乙两瓶内,观察实验现象,作好记录。

观察现象:甲瓶中的蜡烛会熄灭,乙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吸收氧气。

            

 

 

 

 

 

 

 

 

 

实验二: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1邀请一名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3、利用老师事先做好的实验装置演示实验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1一名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并叙述

认同用澄清的石灰水可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2、设计实验,上讲台演示实验

学生得出: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有助燃作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本实验,突破学生因化学知识缺乏而难以理解的特点。

 

 

 

 

 

 

实验三:观察盛有煮熟种子和萌发的种子的保温杯内温度计示数

提问:甲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热量从何而来?

分析: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的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发了。

 

 

 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度数,得出萌发的种子温度升高。

 

学生得出呼吸过程放出热量

 

 

提出问题:萌发的种子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了什么物质?在转变的过程中还需要哪些物质的参与呢?

出示萝卜空心的照片,想一想,为什么?

小结一下:

?    呼吸作用的原料:

?    呼吸作用的产物:

?    呼吸作用的条件:

 

归纳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板书有机物+         二氧化碳 + + 能量

(植物体有生命的部分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

 

 

得出:植物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

 

走进生活,知识激活:

好多家庭的卧室里喜欢摆放几盆绿植,你家的卧室摆放了吗?冬天在卧室里摆放绿植好吗?

联系实际,请你建议:

有许多锻炼爱好者喜欢在清晨到树林里去锻炼身体,你觉得这样做好吗?你能给出合理的建议吗?

分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开阔学生视野,重塑“生活实践”“生物知识”“服务生活”的目标过程,升华思维

课后延伸

我国新疆地区所产的水果比内地的甜,原因是什么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