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在“探究蚂蚁对食物种类的选择”中的应用 陈茹吉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 摘要:从过程性评价中使用的工具和过程性评价的流程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探究蚂蚁对食物种类的选择”中运用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 蚂蚁 食物种类 在科学探究活动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目的是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全程的监控、引导、调整和纠偏,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同时发现自己的进步,感受学习的成功,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 1 过程性评价中使用的工具 1.1 用于采集信息的工具 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收集和展示数据、分析和解释结果等几个环节。教师需要在各个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信息。 在“探究蚂蚁对食物种类的选择”科学探究活动教学中,为了便于采集学生探究活动的信息,笔者在各个环节设计出如下工作单(表1): 表1 《探究蚂蚁对食物种类的选择》工作单 一、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二、设计探究方案: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步骤: 三、收集和展示数据:(设计观察记录用的表格,记录实验现象) 四、分析和解释结果: 实验结果: 如果实验结果和假设不一致,请分析原因: 五、探究结论: | 1.2 用于进行评价的工具 在过程性评价中,无论是用于学生自评、互评还是教师评价,首先都要有一个评价的标准。在“探究蚂蚁对食物种类的选择”科学探究活动教学中,笔者从评价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角度出发,制定出“评价要素”,并辅以案例形成“评价指南”作为评价的标准,以“设计探究方案”阶段为例 表2 设 计 探 究 方 案 | 自我评价要素 | 1. 遵循可行原则:选择饲养蚁后群的蚂蚁巢穴、室外蚂蚁巢穴、在适合容器里饲养蚂蚁进行实验 2. 遵循对照原则:严格控制单一变量(考虑食物放置的距离、食物的状态—是否能搬运、食物的重量是否一致) 3. 遵循随机原则:随机利用10只及以上蚂蚁进行实验 4. 遵循重复原则:设计有重复实验 | 5分 (达到4点) | 案例1 1. 准备20只蚂蚁和等量的饼干屑、盐 2. 将饼干屑和盐分别放在角落里 3. 将蚂蚁放在距离饼干屑和盐相等距离处 4. 观察并记录饼干屑和盐上以及搬运饼干和盐的蚂蚁数量 5. 重新捕获20只蚂蚁重复实验 案例2 1. 在室外找到蚂蚁巢穴的通道或者准备一个人工蚂蚁巢穴 2. 称取等量的饼干糊和辣椒酱 3. 将饼干糊和辣椒酱放在离蚂蚁巢穴通道口相等距离处 4. 观察并记录吃饼干糊和辣椒酱的蚂蚁数量 5. 换一个蚂蚁巢穴重新实验 案例3 其它能达到“自我评价要素”4点的方案 | 3分 (达到2点) | 案例1 1. 准备20只蚂蚁和等量饼干、盐 2. 在纸盒里一边放上饼干,另一边放上盐 3. 把蚂蚁放在纸盒的中间 4. 观察并记录两边蚂蚁的数量 待修改: 1. 选择的实验材料、设计的实验装置不合理,影响实验可行性 2. 未设计有重复实验 案例2 1. 寻找一个蚂蚁巢穴 2. 在巢穴附近放上饼干和辣椒酱 3. 观察现象 待修改: 1. 未控制单一变量 2. 未设计重复实验 案例3 其它能达到“自我评价要素”2点的方案 | 1分 | 案例1 1. 在纸盒里倒上饼干和辣椒酱 2. 把20只蚂蚁放入纸盒 3. 看蚂蚁去搬哪一堆数量多 待修改: 1. 选择的实验材料、设计的实验装置不合理,影响实验可行性 2. 未控制单一变量 3. 未设计重复实验 案例2 其它不能达到或能达到“自我评价要素”1点的方案 | 修改前得分: | 修改后得分: | | | | | 2 过程性评价的流程: 在评价的过程中,一般按照探究活动的环节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 “收集和展示数据” 和“分析和解释结果”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进行“采集学生探究活动的信息 教师评价、确定引导要点 学生互评、教师引导、实现提高 学生自主探究、记录探究信息”的评价流程,以实现过程性评价和及时评价、完整评价的评价功能。待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学生自评、收获成功”(图1)。 图1 
2.1 案例:“设计探究方案”阶段 2.1.1 采集学生探究活动的信息 利用工作单,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然后教师采集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信息。 2.1.2 教师评价、确定引导要点 对于采集的信息,对照“评价指南”,在“修改前得分”一栏中打分,并统计学生达标情况,遵循随机原则的达成率为89.3%,遵循可行原则的达成率为25%,遵循对照原则达成率为10.7%,遵循重复原则达成率为14.3%。整体超出标准率为3.6%,达到标准率为39.3%。 普遍不达标或者勉强达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欠缺可行性。学生把实验探究等同于实验室实验探究,忽略了室外实验探究。而在设计实验室实验探究方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纸盒作为实验装置,这种装置可预见蚂蚁很快逃跑,不可行。在该实验中,如何防止蚂蚁逃跑是使实验可行的关键。人造蚁穴、室外蚁穴、玻璃容器都是可行的实验装置。二是单一变量控制不严格。学生能明确不同的食物是变量,但是并没有明确如何控制单一变量。只有部分学生能考虑到食物放置的距离相等,而对于食物的状态是否能搬运,食物的质量等因素没有考虑。如果实验材料用饼干和大块糖块,那么很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许多蚂蚁吃糖,同时部分蚂蚁把饼干切成小块运回巢穴,实验结论的得出就存在一定困难,原因便是没有考虑食物是否能搬运,增加了实验的变量。三是没有设计重复实验。增加实验的次数能使实验结论更可靠,减少实验误差,而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设计重复实验。 因此,接下来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设计实验时遵循可行原则、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进行重点引导。 2.1.3 学生互评、教师引导 在课堂上出示探究方案设计的4个原则,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信息在课堂展示,引导学生从4个方面去评价,让其在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同时,评价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修改和完善探究方案如下。在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对修改前后的探究方案进行比较,统计如表4:
表4
| 修改前达标率 | 修改率 | 修改后达标率 | 可行原则 | 25.0% | 47.6% | 60.7% | 对照原则 | 10.7% | 84.0% | 50.0% | 随机原则 | 89.3% | 66.7% | 96.4% | 重复原则 | 14.3% | 70.8% | 75.0% |
(注:修改率=修改方案的组数/不达标组数)
2.1.4 学生自主探究、记录探究信息
对于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要在工作单上及时记录,以便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探究信息。
2.2 学生自评、收获成功
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将“评价指南”发给学生,让其进行自评,使其从中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是否有所提高,同时借助案例中的修改提示,对自己的探究作进一步完善。
通过过程性评价等,学生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