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校级课题>>《“展评学习法”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陈茹吉
 
市级公开课 马勤:探究龋齿形成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6-12-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茹吉

设计依据与构想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阅读科技文章,倾听并参与科学问题讨论,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熟悉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了解科学原理在实用技术中的应用。

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其他自然科学所不能替代的。本课从教材内容出发,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龋齿形成原因,通过递进的实验,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科学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龋齿形成的原因。

2、根据实验现象、资料分析等,得出正确的结论。

3、举例说出日常保健牙齿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科学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说出龋齿形成的原因。

2、根据实验现象、资料分析等,得出正确的结论。

3、举例说出日常保健牙齿的方法。  

    难点:

1、说出龋齿形成的原因。

2、根据实验现象、资料分析等,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前准备

碳酸饮料、新鲜鸡蛋和用碳酸饮料浸泡过的鸡蛋、饼干、牙刷、牙膏、小镜子、放大镜、小烧杯、清水。

 

教学流程及分析

流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你知道吗?人体最坚硬的器官是什么?(牙齿)

教师:一口健康好牙可以帮助我们享受美食,在危急关头还能成为我们自卫或攻击的武器。你觉得怎样的牙才是健康好牙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PPT出示,口腔医生告诉我们,一口健康好牙必须牙齿干净、没有蛀牙,不会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没有出血现象。反之,当牙齿出现牙菌斑,出现了蛀洞,说明牙齿不再健康,这种病称为龋齿。那么,是谁能把我们最坚硬的器官橇出一个大洞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PPT出示本课课题和目标)

设计思想:最坚固的器官也会被橇出一个大洞,通过问题导入,并结合实际,让学生对蛀牙的原因产生兴趣,引入本课学习。

流程二:探究龋齿形成的原因

活动一:热身小调查

教师过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探究龋齿的形成原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己的牙齿。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以同伴为对象,观察我们的牙齿,说一说:1、你换过牙了吗?大约几岁开始换牙的?2、参考课本P299-9,你能说说牙齿的结构和各结构的位置关系吗?3、你知道人的牙齿为什么那么坚固吗?4、你现在口腔中有不好的牙齿吗?5、你觉得有的人会得龋齿,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表达交流。

教师补充:人一生会有两副牙齿。从6个月的时候开始长牙,长出的第一副牙齿成为乳牙,共20颗。等到6岁开始换牙,长出第一颗恒牙,然后所有乳牙换成恒牙,共2832颗,其中有四颗智齿,有些人可能不长。牙齿的结构从外向内分别是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以及牙髓。其中牙釉质是人体最坚固的组织。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龋齿原因,主要有三点:1、喜欢是糖或者甜食;2、多喝了碳酸饮料;3、不爱刷牙。

设计思想:牙齿的结构是课堂学过的知识,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复习一下牙齿的知识,同时通过观察了解牙齿的构造,思考龋齿可能的形成原因。

活动二:初探结论

教师:那么这些原因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吃一吃、喝一喝、刷一刷,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的结论。

学生实验,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写出初步结论。

设计思想:通过亲身体验,吃饼干、喝碳酸饮料、刷牙等,感受食物对牙齿的作用,初步得出结论:甜食和碳酸饮料都会影响牙齿,必须刷牙才能弄干净。

活动三:再探结论

实验目的:探究碳酸饮料对牙齿的影响。

教师:那么糖、酸、食物残渣等,为什么能将牙齿橇出个大洞呢?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用盐酸来浸泡鱼骨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为了模拟碳酸对牙齿的作用,老师事先用生鸡蛋代替牙齿浸泡在某一种碳酸饮料中,大家现在可以观察一下,利用你手中的放大镜、牙刷等,看看和普通新鲜鸡蛋对比,浸泡过的鸡蛋壳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一下变化吗?说说你的结论。

学生观察、实验,并根据现象说出结论。

设计思想:通过对照实验,了解碳酸对牙齿有腐蚀作用,碳酸中的色素还会沉淀在牙齿上,影响美观。

活动四:三探结论

教师: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接触那么多碳酸饮料,至少不可能让牙齿长期浸泡在碳酸饮料里。那么,口腔中哪来的酸呢?

资料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口腔是人身体最肮脏的地方。我们口腔中有500多种细菌,即使是非常注意口腔卫生的人,其口腔中的细菌也有500亿个,而不注意口腔清洁的人,口腔中的细菌会达到1万亿个。——摘自《参考消息》2003629

口腔内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酸后,造成牙齿硬组织脱钙和有机质分解,进而在牙齿上形成龋洞。牙齿的患龋部位因为脱钙和腐蚀而发黑。

想一想:从资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们每天接触的糖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说出结论。

设计思想:通过资料分析,学生得出结论:细菌也是形成蛀牙的主要原因,因为细菌可以将食物中的糖分解为酸。

活动五:四探结论

教师:但是还有一些人,不喜欢吃糖和甜食,怎么也会得龋齿呢?

视频:不吃糖会蛀牙吗?

教师:从视频中,我们发现,龋齿的形成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并说出结论。

教师总结:看来,形成蛀牙不仅需要外因,还有比不可少的内因在起作用。

设计思想:通过视频解决形成龋齿的内因:牙齿的发育和遗传因素。

活动六:终探结论

教师:现在你能通过今天的学习,说出龋齿形成的原因了吗?

学生讨论并得出最终结论。

设计思想:在前面逐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请学生概况蛀牙的原因。

 

流程三:养成习惯,保护牙齿

学生讨论并说出保护牙齿的方法。

教师可以补充,如窝沟封闭的方法。

设计思想:通过课堂反馈的设计,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以便发现问题,提出补救方案。

流程四: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它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是对知识归纳、巩固、创新的过程。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现状,教师应重视把提高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课堂探究过程结合起来。

本课的探究内容为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蛀牙问题,但形成蛀牙并不是某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如何全面地分析问题并设计实验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并依次得出分部结论,最后在各结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形成龋齿的原因,并指导学生表达结论时语言的要求,锻炼学生得出结论的能力。 

附件